发动科技引擎 助力精准扶贫——记柳河县柳南乡西腰沟村包保帮扶工作

时间:2022-04-21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包保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柳河县柳南乡西腰沟村通过采用“企业+科研院校+基地+贫困户”“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以及民建吉林省委、吉林省科技厅的大力帮扶下,西腰沟村集体经济实现从弱到强,贫困群众收入实现逐年增长,西腰沟村包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西腰沟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2019年,西腰沟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21.7万元。2017年,西腰沟村脱贫出列。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

  一、因地制宜,开辟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径

  西腰沟村面积17.21平方公里,辖一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1710亩,其中水田283亩,村中耕地多为山地。虽然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西腰沟村紧邻303国道,交通运输便利,蔬菜瓜果能较快的运送到相邻地市,有合适的蔬菜经纪人;许多村民世代养蜂,有着丰富的养蜂经验。因此,省科技厅经过多次现场调研、专家论证,同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资源条件,帮助该村组建了“柳河县志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柳河县西腰沟村红林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柳河县意涵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个专业技术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蜜蜂养殖、食用菌种植等3个产业项目。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获取劳动报酬和分红的方式,实现了增收,逐步摆脱了贫困。

  二、志智双扶,激发产业扶贫发展新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摒弃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采用发展扶贫产业、提升贫困群众劳动就业技能的“造血式扶贫”,才能使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

  柳河县志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了“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种植特色蔬菜瓜果。由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院提供技术指导,开展种植技能培训;合作社带头人负责带领贫困户种植蜂蜜香瓜、草莓、西红柿、食用菌等农特产品;贫困户按照在合作社的劳动量获取相应报酬及分红。此外,合作社带头人通过积极与相关企业沟通,实现订单式销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合作社销售利润递增,产业收益率高达10%。逐年

  柳河县红林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科研院校+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养殖蜜蜂、销售蜂蜜。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负责提供一定数量的蜂源及蜂箱,并为养蜂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吉林省长白山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收取了大量的原蜜,同时帮助西腰沟村打造了“西腰沟”蜂蜜品牌,将西腰沟椴树原蜜打造成为京东商城自营品牌,实现了蜂蜜产品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2016年以来,西腰沟村销售蜂蜜11000余斤,销售额高达19.4万元,每户贫困户实现增收3—5万元。2018年,西腰沟村养蜂户便已达20户,侍弄近1000箱蜜蜂,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养蜂大村。

  三、立足长远,打造产业扶贫发展新思路

  几年来,西腰沟村扶贫产业项目精益求精,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头热”的扶贫模式,变“开发式”扶贫为“参与式”扶贫。扶贫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高品质、高质量。

  柳河县志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吉林省蔬菜花卉沟通协调,选育良种,以蜂蜜、牛奶做液肥,通过熊蜂授粉,腐蚀农家肥作底肥,培育了蜂蜜香瓜、牛奶草莓等农特产品,通过企业订单、线上销售,年均纯利润约4万元。

  柳河县红林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国家发明专利,解决了当地蜜蜂血统混杂、种群退化、效益不稳定等问题,蜂蜜产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告别了以往销售水蜜(波美度不足39°)的方式,改以生产高质量(波美度41°以上)椴树蜜,并与吉林省长白山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包销意愿,如今“西腰沟”牌长白山椴树蜜在京东网上商城等商户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解决售卖难等问题的同时,打造了亮丽的乡村名片。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rdzt/tpgj/fpfl/202103/t20210315_79669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

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