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2.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时间:2022-04-22     来源:陕西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四月闲人少,谷雨种大田。当前正是春耕春种关键时节,近日,记者来到红庙镇西沟村看到,这里的农户正抢抓有利天气,在整备好的秧母田里寄插小苗秧,在农人们熟稔的劳作下,一畦畦黄绿的嫩苗在春光下生机盎然。

  一田之隔的层层梯田里却是另外一番忙碌景象,白色防鸟网笼罩下的80多亩水田里,区水产工作站技术专家张建宏正指导农户向整理好的稻田里投放鱼苗,透过阳光,清澈见底的水田里,可见一群群2到3寸长的鱼苗悠然的游来游去。

1

  西沟村两山怀抱,地势狭长,有清澈的河水常年经流,灌溉梯田。近年来,村民多外出务工,缺乏青壮劳力,田地撂荒增加,村内原有产业持续带动性不强。今年51岁的蒋远宏是土生土长的西沟村人,早些年一直带人在外搞建筑。2015年回村被选为村主任,一直为脱贫攻坚和村里的发展奔忙。去年他离任后,主动找到镇上和相关部门,想要在村里发展农业产业,继续带动群众增收。在农业农村部门和镇上的支持指导下,最终确定了和村里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一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从去年9月份开始,蒋远宏一边学习种养殖技术,一边和合作社的人上农户家做思想工作流转土地。10月份秋粮归仓后,村里3个村民小组的200亩土地顺利被流转,随后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田间工程建设,整个冬天,这些地块上都有忙碌的周边农户在此务工干活。

  蒋远宏告诉记者,200亩稻渔项目分散在3个村民小组的塝田,由于田块小,交通不便,不利于农机生产,只能人工耕种,需要精心管护,为此合作社也一直请周边农户来务工干活,提高他们种养殖技能,争当新型职业农民。

  据区水产工作站张建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务工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对养殖本身而言,首先,鱼苗吃掉水里的浮游生物和虫子,排出的粪便能当作天然肥料供给水稻生长,水稻吸收了水中多余的氨氮,这样既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又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实现了生态循环“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做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两不误。

  西沟村的“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只是南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郑区围绕“稳粮、促渔、生态、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统筹谋划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稻田甲鱼、泥鳅、小龙虾、蟾蜍、大闸蟹、黑斑蛙等高效生态养殖,初步形成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一二三产完全融合的全产业链,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共生、绿色循环”发展理念。

  截止2021年底,全区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2.13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000吨,稻谷8000吨,产值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5000人,直接从事稻渔500人。

  近年来,南郑区将稻渔综合种养列为主导产业,出台多个扶持优惠政策,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选优扶强、优先支持、优先保障。2021年,全区共下达扶持资金2765万元,产业基地每亩补助3000元。发展过程中,坚持田间工程施工和规范化种养殖标准,按照“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集中连片打造以濂水河流域为主的汉山、协税、新集、濂水、梁山等6个核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确定稻渔养殖示范扶贫互助合作社20个。建设了汉山街道办草堰村、协税镇张坪村、濂水镇团堆村、梁山镇荣国村四个省级稻渔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稻蛙” 共生模式。全区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家庭农场25个、专业合作社43个、渔业企业35个、专业大户10户。全区通过绿色认证水产品品牌2个,建设生态大米基地50余个,面积10000亩。稻渔大米、甲鱼、泥鳅、小龙虾等绿色高品质农产品通过订单远销西安、成都、重庆、深圳、上海、大连等地。

  同时依托稻渔生产基地优渥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种养-美食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全力塑造生态农业园区、特色农家乐、渔事体验、扶贫农产品展销等农旅品牌。策划丰收节、捕渔节、荷花节、水产美食节等活动,合力推出南郑绿色旅游精品套餐。以田为布,用稻作画,鱼虾蟹游弋其间,一幅现代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花海南郑”“茶香南郑”“水乡南郑”共同绘就南郑美丽乡村。

  2022年底,全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3万亩以上,将要建成3个稻渔综合种养特色小镇、3个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强镇,努力实现亩产“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目标,实现产值3亿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

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