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持续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传统藏茶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3-05-30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以43个非遗总数名列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四川南路边茶(黑茶)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中国茶”重要内容成功入选。

  茶叶是雨城区的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全区农民群众的“饭碗”,2022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30万亩,全区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近年来,雨城区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具体要求,将藏茶产业作为我区茶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的突破点,把边销茶生产保供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实施科技、龙头、市场、品牌、文化“五大兴茶战略”,不断扩大绿色茶园面积,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系牢沟通交流重要纽带,为藏族同胞奉上健康茶、友谊茶、团结茶。

  一、“传承保护”弘扬藏茶文化,展示非遗独特魅力

  (一)注重挖掘保护,让传统技艺“传”下来。实施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保护记录工程,回溯1300多年边茶制作历史,梳理“唐宋蒸青团饼茶—明代散庄叶茶—明末紧压砖茶”发展脉络。成立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走访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川藏茶马古道背夫后人,探寻藏茶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根源,解析鲜叶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设架筑包等5大工艺32道工序,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记录,保护传统制作技艺“密码”。

  (二)推进传承展示,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以非遗传承为核心,构建“非遗保护中心+大师工作室(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保护体系,建立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大师工作室(传习所)24个,培育“中国制茶大师”(黑茶类)2人。编制边销茶制作乡土教材,实施师带徒“长青计划”,开办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传授传统制作技艺。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案,打造茶马古道第一驿站—中国藏茶村、“藏茶世界”等文化展示窗口,举办藏茶文化旅游节,积极推动茶马古道雅安段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名单”。

  (三)注重创新发展,让传统技艺“火”出圈。组建南路边茶协会,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改良制茶工序,取得专利成果12项。将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与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编歌舞剧《川藏·茶马古道》、话剧《茶马互市》等,走进国家大剧院,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30余场,线上云展播点击破千万人次,推动藏茶文化可观可感。坚持“走出去”战略,参与拍摄了《当一天中国人-体验雅安茶》对外宣传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推广,借力“万企出国门”“感知中国”等活动机遇,举办雅安藏茶全球巡回品鉴会、“重走茶叶之路”到欧洲巴黎等系列活动,“千年金砖”和“金砖藏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永久珍藏,藏茶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

  二、“以茶为媒”深化友好合作,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

  (一)落实民族政策,做好边销茶生产保供。雅安是我国边销茶主要生产地之一,先后承担并生产了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中央礼茶、十八军茶、民族团结牌康砖茶等“明星产品”,深得青藏高原各族百姓喜爱。发扬优良传统,制定藏茶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建成雨城区周公山茶园等藏茶专供种植基地,年供应西藏地区茶叶产品2.6万余吨。目前,“雅安藏茶”品牌评估价值达22.04亿元,位列四川黑茶第一,全国黑茶类第五位。

  (二)深化交流融合,增进友谊促进共同致富。实施健康饮茶“送茶入户”试点工作,在2022年西藏地区健康茶政府采购活动中,雨城区藏茶生产企业成功中标2个,采购量达1975.83吨,占西藏地区采购总量的64%。推进区域合作,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立足“藏区门户”“民族走廊”区位优势,与茶马古道沿线城市合作,组建“茶马古道文旅发展联盟”,联合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汉藏各族群众共同发展。

  三、“闭环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生产绿色生态健康茶

  (一)“源头管控”规范绿色种植。持之以恒开展全域茶园绿色创建,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8.7万亩,茶叶有机认证面积1206亩,打造全省唯一一个以藏茶为主导产业的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区茶园建设,为藏茶生产企业提供丰富优质原料。严把原料质量关,成立企业-镇街-部门三级茶叶农残检测工作站,每年自行抽检鲜叶3000余个,接受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例行安全抽检100余个,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严把过程管控关,所有藏茶企业均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企业配备了质检员,自检能力不断提升。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为销售藏茶贴上二维码“身份证”,让消费者通过扫码了解茶叶生产全过程信息。

  (二)“科技攻关”研制健康茶饮。实施精制川茶清洁化加工示范行动,建成国内首条藏茶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线。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成全国唯一的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攻克低氟茶加工、酶促发酵结合高温渥堆等技术,产品氟含量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再降27.5%以上,获得藏茶发明专利8个,其中《低氟砖茶的生产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智能制造”丰富茶品种类。整合科研经费100万元用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雅安市人民医院合作的雅安藏茶功能活性成分对三高人群的影响研究,开发功能性藏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丰富茶油、茶膏、茶饰、茶摆件等5类20余种“茶之韵”系列产品,推动茶树“根—干—叶—花—果”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提高30%以上。适应藏族同胞饮食习惯,开发桔藏茶、调饮藏茶、藏花茶等新型藏茶,丰富速溶茶粉、速溶酥油茶等系列产品,“小众茶”变身成为“全民共饮茶”。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3/5/30/93ffbfa43a6f46f4ad06154774c621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

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