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看贵州水稻保增收促高产

时间:2022-09-06     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古人曰:“稻,上以奉玉食,粢盛及醴酒。下以饱苍生,亿兆哺其口”。为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端牢饭碗,8月30至31日,2022年全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及测产验收培训会在贵定、麻江、天柱三县召开,以期在希望的田野上探索优质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及不同育秧方式等水稻优质高产“密码”。

  

  

  

      良种给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优良新品种的推广既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又对升级水稻种植结构,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观摩现场,通过对2022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内6优6368、J香优168等20余个品种直观的田间展示和品比,开阔了各地水稻品种选择视野,打通了品种选择“卡脖子”的难点。据了解,主栽的泰优808、川优6203等达国标二级以上,预计平均亩实现650公斤以上、较上年增长10%以上。

  

  

      技术过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农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精彩纷呈的技术支撑在各地栽培应用中迅速铺开,各种高产栽培技术带来的改变与成效切实可见。在观摩示范点,省农技总站领衔的揭榜团队,以高产、抗病、优质的优良杂交稻和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为核心,配套“两增一调”高产栽培、干湿交替灌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等技术为水稻高产保驾护航。通过各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加持,100亩连片示范区水稻预计亩产750公斤,增产200公斤,按出米率60%折算合450公斤,按10元/斤计算,水稻亩产值4500元,亩增收600元以上,总增收6万元。

  

  

      生产配套。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壮秧对水稻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无纺布钵苗育秧、旱育秧、湿润育秧、两段育秧不同育秧方式对比,人工栽插、钵苗机插秧、抛秧多种插秧方法同田竞技,现场热闹非凡。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育秧方式、多种插秧方法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各地今后一段时期水稻大面积生产采取经济有效的育秧方式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路子。现场,各地各级专家、农技干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论优劣,一致认为无纺布钵苗育秧方式是适合贵州省实际,促进水稻增产的生产配套措施。和传统技术相比,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能培育高素质的秧苗,栽培方式灵活,可机插、可抛秧、可人工移栽,无植伤,增加基本苗,提高有效穗数,促进大穗,提高结实率,增强谷粒饱满度,一般农户栽培亩增产5%以上,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模式多样。“绿色稻+”将种植农业与养殖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及资源,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从而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参观的三个现场均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稻+”技术,据现场了解,“稻+鱼”生态种养示范项目,每亩增收690元;“稻+鸭”生态种养示范项目,每亩增收765元。

  

  

      天柱县高酿镇高产攻关田,贵州省农业厅组织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农技推广等有关专家对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2号超高产栽培示范进行测产验收,实测亩产干谷871.69公斤,实现了“揭榜挂帅”小面积超高产目标。该成绩是在今年4-6月60年一遇的低温和7-8月6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灾害叠加下所获,通过农技人员的努力应对,采取“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才实现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一批农技干部,提高了农技干部的业务水平。

  

  

  

      此次会议以田间“沙龙”的新颖形式呈现丰富内容,结合科学的手段,实事求是的精神为粮食高产探新路、寻新机。

  

      参加会议的有贵州省农科院院长周维佳、贵州大学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全志、省水稻研究所等有关专家,麻江县委副书记杨用华、天柱县副县长王力及贵定县有关负责人,各(市)州、县(区)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技干部等50余人。省农技总站站长冯泽蔚主持会议。

  

  

  

  

  

  

  

  

  

  

  

  

  

  

  

  

  

  

  

  

  

  

  


原文链接:http://nynct.guizhou.gov.cn/xwzx/zwdt/202209/t20220901_763174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