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丨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 今年山东将新改厕4万户,确保改一户成一户
时间:2022-04-21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4月20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全省爱国卫生运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齐鲁晚报记者:
请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引导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吉祥答:近年来,我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成效显著,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得到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努力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2年的8.28%上升至2020年的22.02%。主要工作有: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推进活动。重点加强“公众健康素养大提升行动”,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印发科普材料、开发公益广告和科普短视频、开展健康科普下基层活动等大力传播健康知识,仅2021年省级层面就开展了健康科普下基层活动22场,受众12000余人;组织开展全民科普答题活动累计参与公众300余万人。
二是大力开展控制吸烟工作。启动“强化山东控烟行动”项目,积极推进无烟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组织开展无烟场所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无烟党政机关10035家,省级医疗机构、省级学校全部完成无烟单位建设。省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无烟单位建设率分别达到99.94%和99.59%。
三是积极开展健康体重促进行动。2009年我省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出“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的行动理念。自2015年起开始连续举办6届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赛和4届减重大赛等系列活动,有40余万人参加,60.2%的人员达到WHO提出的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要求。
四是广泛开展合理膳食行动。针对不同人群分别提出营养膳食指导,保障公众营养健康。加强食品安全,在节假日和夏秋季等食源性疾病高发时节,发布食物消费提示。以委省联合“三减控三高”项目和“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为抓手,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及省饭店协会积极推进健康餐厅、健康超市建设试点,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三减”健康菜品和食品,传递正确的营养知识和行为。
五是积极推动健康细胞建设。建成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11个、省级126个。依托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积极推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累计建设健康促进医院、机关、学校等各类健康场所110万余家。建成国家级健康教育基地5家、省级119家。
今年,我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将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目的,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围绕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结合重要卫生健康节日纪念日,开发针对性健康科普材料;组织开展“山东省健康科普传播新媒体作品大赛及健康科普传播十佳品牌”征集评选活动。
二是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科普知识网络答题及宣传活动,以及职业人群干预,“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赛、“健康达人”评选等活动。
三是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年底前力争实现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机构和无烟学校全覆盖。
四是扎实做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保障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将合理膳食行动落到实处。
五是积极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发挥健康细胞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引导居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据了解,去年底我省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请介绍一下我省在这方面的有关工作情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重要民生工程。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推进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2020、2021连续2年入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位,2次荣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国务院激励奖励。
自去年开始,国家接续部署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去年12月25日,我省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重点任务主要有5项。
一、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十四五”时期,我省改厕工作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全省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完善。对有改厕需求的村庄,加强全程质量管控,严把产品质量关、招标采购关、施工标准关“四道关口”。对完成改厕的村庄,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提出改进措施。对有条件统筹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的村庄,合理选择分散式、相对集中式或纳入城镇管网式等方式,规范提升改造。今年将新改造4万户,确保改一户成一户。
二、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十四五”时期,全省55%以上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23年,完成现有1398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进行动态清单管理,分期分批实施整治。
三、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水平。继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出村处理量。
四、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化拓展“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部署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同时,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到2025年,村内道路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健全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这里包括2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明确各类设施产权归属,落实运行管理单位管护责任,合理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运维资金到位、管护队伍到位、日常管理到位,确保“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全面建立。二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村民意愿,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以工代赈参与项目建设,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拓展环境“红黑榜”、街(巷)长制、“信用+”等做法,鼓励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把农村人民环境整治提升与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努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口健康报记者:
病媒生物防制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一下今年在春季如何开展病媒生物防制?
马吉祥答:病媒生物防制一直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高度重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省爱卫会每年都统一组织开展季节性“除四害”活动,落实各项综合防制措施,强化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考核。多年来,我省的疟疾、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病媒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所有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均达到国家标准。2022年是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为弘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我省将继续集中开展春季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重点措施是:
一、早行动。我们常说:“春季灭蚊早,夏季少被咬”。随着春季气温回升,目前越冬蚊已开始叮咬吸血和产卵繁殖;鼠类每年都有春季和秋季两个繁殖高峰期,春季是鼠类活动和繁殖的第一个高峰期。春季开展集中灭鼠和杀灭越冬蚊活动,可以大大降低当年鼠类和蚊虫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强治本。我省将按照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综合防制原则开展病媒生物防制。一是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做好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小餐饮店、流动摊贩等卫生管理薄弱环节的环境卫生治理,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倒罐翻盆,清除积水和各种闲置容器,整理好室内外杂物,储存好粮食、食品,做好家庭的卫生清洁,清除鼠、蚊、蝇、蟑螂等常见病媒生物的孳生地和栖息场所,从源头上控制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本标兼治、着重治本的目的。
三、细措施。要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开展春季病媒生物防制。一是安装纱门、纱窗、挡鼠板、防鼠网、防蝇防尘罩等防护设施,有效防止病媒生物侵入室内。二是由专业队伍重点对车库、地下室、楼道间的越冬蚊进行集中药物杀灭。三是指导和督促农贸市场、餐饮店、食品加工点、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点等重点行业、单位和场所规范设置防鼠、防蝇设施以及灭鼠毒饵站,统一投放灭鼠药物进行集中灭鼠,室内场所主要使用粘鼠板、捕鼠笼等物理方法灭鼠。
四、重联控。我们要按照《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政府组织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政府重点针对区域内危害严重的病媒生物种类和公共外环境,适时组织集中统一控制行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活动,个人和家庭搞好居家卫生和防控,通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把病媒生物种群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从而实现远离病媒侵害、你我共享健康的美好生活环境。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204/t20220420_39042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