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支持政策助力打赢盐碱地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2-04-21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白城市充分运用自然资源支持政策,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组合拳”,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双重政策红利开启村民新生活

  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试点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搬到了新安置区,村民都住上了新楼房。村民武海涛家住的是村里专为无房贫困户盖的低保楼,每月只需交50元租金就能拎包入住,而且采暖费、物业费全免。他说:“自从搬进了新楼房,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冬天,再也不用为取暖发愁了。以前为了取暖,大冬天要去屋外抱秸秆来屋里烧。来来回回去屋外,冻得不行,屋里烧秸秆,又不干净不卫生。现在屋里又干净又暖和,太享福了” 。

  通榆县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主要手段,但当地财政一直捉襟见肘,项目难以推进。自然资源部门推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当地解了燃眉之急。通榆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洪莉介绍,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增减挂钩项目复垦方案得到批复后能立即进行指标调剂,复垦验收完成后再归还指标。陆家村试点项目通过节余指标调剂提前一年获得收益1.5亿元,保障了异地扶贫搬迁项目顺利推进。

  如今,陆家村新安置区还建了幼儿园、敬老院、农机小区、牧业小区等配套设施。武海涛在牧业小区养了60多只羊,去年卖羊还清了债务。看着小羊们一天天长大,武海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陆家村一样,新华镇强胜新村也实现了整村搬迁,新村面貌焕然一新。事实上,通榆县15个乡镇31个村均开展了增减挂钩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试点,获得节余指标调剂资金16.43亿元,并于2019年10月末全部实现了整村搬迁,村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

  据了解,省自然资源厅积极促进长春新区和通榆县共同组建挂钩项目区,签订指标流转协议,预计“十三五”期间协议流转指标2100公顷,预期收益超30亿元,可有效弥补通榆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3.7亿元的资金缺口,还可实现31个村整体脱贫。目前,长春新区已有偿使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842.49公顷,已拨付流转指标收益12.64亿元,惠及3509户贫困村民,12960人受益。增减挂钩政策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在保障城镇化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也彰显出积极作用。

  二、土地整治将盐碱地变为米粮川

  易地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活条件,但田地始终是农民的命脉。白城市的通榆、大安、镇赉等地属于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盐碱地白茫茫一片,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只有激活盐碱地,再造新农业,才能确保永久脱贫。

  通榆县与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合作,试点利用木本泥炭工程化构建优质耕作层,促进盐碱地快速提质改造。经过努力,试点区103公顷盐碱地使用新技术复垦为水田后,2018年每公顷水稻产量达1.7万斤,2019年则达到近2万斤,计算下来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400万元。如今的盐碱滩,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米粮川。

  大安市月亮泡镇先进村,镇政府与农业产业公司合作,通过申请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投资和公司出资发展现代农业,利用3.98公顷土地规划,建设21栋现代化果蔬暖棚,主要种植黄菇娘、黑莓、草莓以及车厘子等特色水果,还准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特色蔬菜,促进贫困户脱贫。在两家子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668.65公顷,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安市还将增减挂钩复垦区域与附近零散的一些未利用地、盐碱地纳入低产田改造项目,新增耕地100多公顷。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说:“村民人均分到一公顷水田,每年纯增收5000元以上,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通过公开竞拍发包,一次性流转土地481公顷,村集体收入1700万元。村里用这笔钱建成拥有140栋大棚的园区,用于水稻育苗和蔬菜生产。全村的贫困户不仅一次性脱了贫,还直接走上了奔小康的快速路。2019年,大安市通过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近9.4亿元,复垦耕地349.394公顷,极大地推动了当地脱贫攻坚进程。2019年4月,大安市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三、生态修复铸就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是乡村的最大优势,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命线。白城市自然资源部门在实施盐碱地综合整治中,注重系统修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大安市龙沼镇土地碱化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白城市投资的土地整治修复项目使这里彻底改变了面貌。该项目建设规模1245公顷、新增耕地1003 公顷,通过公开招标,优选改良方案,最终采取压砂、水洗的物理疗法,匹配改良剂的化学疗法,施加有机肥、生物菌肥的生物疗法,让盐碱地吃上“营养套餐”,成功进行了土壤改良,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生态得到恢复。

  白城市在修建路、渠边坡时掺入耕作层土,利用耕作层土中的天然草籽快速形成草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此外,还在具备条件的地块建设护路林,开展生态植树。仅大安市就植树2.8万余株,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在各个综合整治区,还规划一定比例的坑塘,建设生态沟,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既净化了水质,还能让蛙类、野生鱼类生存。

  通榆县陆家村新安置区周围,昔日是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盐碱滩,现在变成了湖泊和稻田,湖中水波粼粼,空气湿润,水鸟回归。稻田中,除了种水稻,还养起了稻田鱼、稻田鸭、稻田蟹,附近林中养殖了生态溜达鸡,村里还大力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建起了葡萄园、香瓜采摘园等,农民的日子正在镀上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rdzt/tpgj/fpfl/202011/t20201130_77880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

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