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开辟特色产业扶贫新路径——记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业扶贫典型材料

时间:2022-04-21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和龙市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主体带动能力,将龙头企业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8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由八家子林业局、职工、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

  公司以食药用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食药用菌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成果转让,菌种、原材料,废弃菌料转化利用,农林剩余物开发利用,基地建设,食药用菌技术培训,森林生态产品培育、加工、开发、利用的综合型科技公司。拥有大型生产车间9632平方米,辅助生产设施3208平方米。建设食药用菌菌种繁育中心面积180亩、药用菌及林下中药材绿色产业基地6900亩、中药材苗木基地150亩、林特产品加工基地面积150亩。

  公司获得《吉林省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可实现食药用菌菌种工厂化生产及天麻蒴果、猪苓种栽繁育,一个生产周期可繁育食药用菌菌种150万袋。主要培育推广品种有:桑黄、天麻、猪苓、灵芝、黑木耳、蜜环菌等食药用菌,刺嫩芽、天南星、白鲜皮、威灵仙、白花延龄草等中药材。现栽培桑黄15万段,天麻、猪苓种植600亩,中药材种植1500亩,食药用菌生产150万袋。

  企业全心全意为农民提供具有地域绿色特色食药用菌品种,培训推广食药用菌、天麻及猪苓在农地、林下综合种植技术,以及桑黄大棚栽培技术,年培训新型农民1000余人次,依照合同约定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农民种植的产品。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术推广能力,以南坪镇车场村为试点,辐射带动柳洞村和牛心村,实现园区精品食药用菌设施生产覆盖300亩。采取“总部+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山东德利斯集团深入合作,推进特色林产品和中药材深加工项目,与龙鑫药业合作研发新型中成药,加强区域产业联合,提升县域产业规模效益,为带动更多的镇村和农户奠定基础。同时成立南坪镇车厂村兴盛生物科技分公司,项目一期于2017年8月份进行施工建设,11月份完成包括菌棚在内的全部施工建设,12月底达产投效,新增就业岗位150余个。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产业模式,辐射带动5个村屯、12个林场,与17个合作社建立产业基地,产业带动农林648户、1000余人创业增收。2017年底提供企业脱贫分红资金15万元,其中车厂村集体5万元,贫困户76户124人分红10万元。具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和较强的帮扶功能。公司现有资产3305万元,固定资产1746万元。安置120名林区职工、农民转岗就业,其中季节性临时用工52人。带动辐射能力具体体现在:

  一是企业与基地农林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委托方式带动农民、林业职工创业增收;以合作的方式扶持和引领农民、林业职工参与林下中药材及食药用菌产业建设;广泛联结了省内外中药材企业、制药企业及大型交易市场,加入了“吉林省药食真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吉林省食用菌产业联盟”。企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产加销有机结合。企业主营北天麻、猪苓、灵芝、桑黄、中药材等长白山地域特色品种,种植基地的面积、加工能力、销售能力、建设规模上及带动区域经济、解决劳动力上都是位于前列,特色品种种植面积达3645多亩。

  二是产业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特色产业带动扶持作用,带动“三镇五村”实施产业脱贫。在和龙市南坪镇车厂村建设食药用菌产业基地,基地占地2875平方米,生产车间2380平方米,建设桑黄和天麻种植大棚80栋;在柳洞村建设大棚7栋,天麻、桑黄种植;在龙城镇泉水村天麻种植,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牛心岭村桑黄种植,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八家子镇南沟村天麻种植5000平方米。建设八家子镇桑黄基地,建有桑黄大棚135栋,共栽培桑黄菌段71.8万段。同时在南沟村基地建设年产能30万段桑黄菌段生产加工车间。2019年桑黄种植基地实现收益52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2020年预计实现收益150万元,2021年产值将达到6500万元左右。同时在用工方面,已成功创立扶贫车间,吸纳人口就业1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就业人口32人。特色产业发展将带动三镇五村共计农村人口270人产业增收。

  三是结合设施农业开展特色产业项目对接,在和龙市六个乡镇棚膜设施建设与企业桑黄菌种栽培相结合,发展特色棚膜产业,企业提供桑黄菌种和技术并回收产品,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创收积极性,有效实现了企业技术与农村脱贫的融合。

  四是通过食药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吸纳林农劳动力、项目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租用农民土地增加贫困户收入、菌棒委托栽培扶持贫困户等措施帮扶85名贫困人员就业增收。同时,建立了技能技术培训及精准扶贫领导管理机构,为解决贫困户温饱、实现年人均收入达到脱贫目标提供了保障。

   企业不仅有力地支技了国家扶贫工作,也给当地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为地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rdzt/tpgj/fpfl/202104/t20210408_80197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

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