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的本质是“贩卖人与土地的关系”,从“卖产品”到“卖内容”的演进逻辑

时间:2025-03-28     来源:本网     作者:牟拓

在消费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推动下,农文旅产业已成为连接城乡、激活乡村资源的核心载体,从早期的农家乐到如今的网红咖啡馆、亲子牧场,业态形式经历了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质变,本文通过剖析国内外典型案例,揭示农文旅产业“产品→服务→场景→内容”的演进规律,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升级路径。

当996的年轻人开始向往“采菊东篱下”,当宝妈们带着孩子冲向农场喂羊驼,当小红书被“瀑布咖啡”刷屏……农文旅,早已不是“吃顿土菜就走”的生意,从浙江安吉的农家乐,到莫干山的网红民宿,再到景德镇的陶瓷IP,农文旅的业态进化,暗藏着一场从“卖产品”到“卖内容”的产业革命,农文旅的爆红密码,藏在“卖产品→卖内容”的升级路径里,揭秘乡村如何靠“贩卖美好生活”逆袭。


一、卖产品:资源变现的初级阶段——乡村资源的“笨功夫”

核心逻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别只会“贱卖原材料”。
适用对象:乡村旅游刚起步的区域,或资源禀赋突出的乡村。

市场背景: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消费者追求“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但停留时间短、消费单价低。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浙江安吉农家乐——土鸡竹笋的“困局”

模式:农家菜(土鸡煲+笋干)50元/人,住宿100元/晚。

痛点:全村都是“安吉土鸡”,游客吃完就走,复购率几乎为0。

破局启示:

农产品深加工:把竹笋做成零食大礼包,土鸡开发真空包装;

地域品牌化:参考“安吉白茶”,用地理标志杜绝低价内卷。

案例2:台湾飞牛牧场——从“卖牛奶”到“卖体验”的觉醒

1.0阶段:门口摆摊卖鲜奶,游客停留不超过1小时;

觉醒时刻:发现年轻人对“看奶牛”无感,果断转型做“奶酪DIY体验”。

数据:体验项目上线后,客单价翻3倍,停留时间延长至半天。

运营心法

农产品是入口,但“初级产品卖不上价”

学会给土特产“戴高帽”,阳澄湖大闸蟹能卖高价,只因它讲好了“江湖故事”


二、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破局点——让游客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核心逻辑:城里人缺的不是产品,而是“触摸土地的机会”。
黄金客群:80/90后亲子家庭——他们愿意为“遛娃+教育”买单。

市场背景:80后、90后父母成为亲子游主力,愿意为“寓教于乐”的服务付费。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3:日本Mokumoku农场——把养猪做成“亲子爆款”

必杀技:

全流程参与:从喂猪、火腿加工到香肠制作,孩子亲手体验“农场到餐桌”;

知识渗透:每个环节配讲解员,把“杀猪”变成食育课;

会员绑定:推出“年度蔬菜认养”,城里人远程“云种菜”。

成果:年游客50万+,衍生品收入占40%,远超门票。

案例4:常州“蜜桃村”——一颗水蜜桃的逆袭

1.0:路边摆摊卖桃子,30元一筐,果农内卷到打架;

2.0:开放桃园采摘,开发果酱DIY课,客单价涨到80元;

3.0:联合教育机构开“田野课堂”,家长甘愿掏200元/人。

运营心法

服务要“有知识点”——采茶不如教茶道,摘桃不如做果酱

给家长“留白空间”——孩子在稻田插秧,爸妈在咖啡馆发呆才是刚需


三、卖场景:情绪价值的流量密码——Z世代的“朋友圈摄影大赛”

核心逻辑:年轻人旅游的终极目标——“拍一张能获赞100+的照片”。
流量密码:极致场景=50%美学设计+50%传播钩子。
市场背景: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拍照打卡”成为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5:杭州桐庐“放语空”——废弃粮仓的文艺复兴

爆改秘籍:请建筑师将破粮仓变成“胶囊书店”,屋顶悬空玻璃房直面山景;
传播关键词#悬崖书店 #云端下午茶 #孤独感打卡。

心机操作:每日限流50人,预约排到3个月后,客单价飙到300元+。

案例6:日本虹夕诺雅——住一晚5000元,凭啥?

场景哲学:
轻井泽门店:
客房不配电视,用瀑布声+苔藓香营造“冥想结界”;
竹富岛门店:进岛必须乘船,用仪式感告诉游客:“你正在逃离都市”。

数据:平均入住率超90%,房价是周边民宿的10倍。

案例7:国内“瀑布咖啡”——79元一杯的流量生意

爆红公式:
选址反常识:
故意选在需要徒步30分钟的瀑布旁,劝退“怕累的人”;
道具感设计:复古煤油灯+原木栈道,精准狙击“森系”审美;

运营心法

“限流、预约制、徒步抵达”本质是筛选客户,只为愿意付费的人服务
莫干山的“白色旋转楼梯”、云南的“梯田镜面装置”——场景必须有记忆点


四、卖内容:文化IP的终极战场——让乡村脱离“地理限制”

核心逻辑:通过故事、价值观与用户建立精神共鸣,使品牌脱离“物理空间”限制,实现跨业态衍生。

流量密码:迪士尼靠米老鼠赚遍全球,农文旅的终点是“把村庄变成IP”。
市场背景:消费者从“为功能付费”转向“为意义付费”,文化自信催生国潮文旅。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8:熊本熊——一只熊救活一个县

人设运营:给熊本熊定“公务员”身份,策划它开会、减肥、甚至“被降职”;
内容衍生:熊本熊水稻田认养、主题飞机、表情包大赛;

战绩:6年内旅游收入增长15倍,IP授权收入占40%。

案例9:景德镇陶溪川——让“老瓷都”征服年轻人

内容三板斧:
文化叙事:
用“千年窑火”故事包装,把陶瓷课变成“穿越历史”体验;
直播破圈:匠人边拉胚边唠嗑,抖音直播单场卖出百万;
跨界整活:联名特斯拉建“青花瓷充电桩”,把传统文化变成潮玩。

案例10:迪士尼——内容永生的印钞机

闭环逻辑:
电影输出价值观(公主独立、英雄成长);
乐园打造沉浸场景(城堡变装、英雄训练营);
衍生品收割全球(艾莎裙一年卖4.5亿美元)。

运营心法
 拒绝“假文艺”——苗族银饰别包装成北欧极简风
善用平台逻辑——抖音拍“非遗老手艺人的一天”,B站做《乡村守护人》纪录片


五、未来趋势:农文旅的“四维融合”

产品内容化:农产品变身文化符号

案例: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将稻米种植过程转化为艺术展览素材。

服务场景化:体验设计融入空间叙事

案例:成都“凡朴农场”,将玉米收割活动与森林晚宴结合,客单价提升至888元/人。

场景数智化:元宇宙赋能虚实共生

案例: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游客可通过VR参与文物修复。

内容产业化:从单点爆款到生态构建

案例:浙江松阳“陈家铺村”,以先锋书店为起点,延展出手工民宿集群、非遗工坊。


农文旅的终局,是让乡村成为“向往生活”的代名词,从卖土产到卖内容,乡村的终极价值不再是“物”,而是人与土地的情感连接。

用文化讲故事、用场景造梦境、用内容建信仰,消费者买的从来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段“逃离现实”的治愈时光,农文旅卖的不该是土鸡竹笋,而是一套“复得返自然”的生活哲学。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舆情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

你问我答